虽然没有给我留饭,但我还是找到了吃的。客厅的桌子上放着一个荆条编织的小筐,里面放着一些红皮鸡蛋,还有两包红糖。我问问爸爸这是干嘛用的?爸爸说是小外甥出生,那边来报喜的,好吧,我一直都知道有这么个习俗,具体的却不了解。别管怎么说,我的晚饭是解决了,烧点儿热水把鸡蛋一热,两个鸡蛋下肚……饱了!
吃饱喝足后跟爸爸聊起了报喜的习俗,不问不知道,一问吓一跳,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报喜竟然会有那么多的讲究。
爸爸说报喜的传统在很久以前就有了。以前报喜的人要背着一个梳妆匣(据说是以前女人用来盛放梳妆品的木盒子,长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。)梳妆匣里要装上红皮鸡蛋,(小时候我也只在清明节见过红皮鸡蛋,大多都是用红纸染的,后来就很少见了。)如果生的是男孩子,梳妆匣里还要放上一本书,如果是女孩子,则是放上一朵花。至于为什么我爸也不知道,据我猜测,应该是一种愿望,男孩子希望他读书、有出息,女孩子则希望她能像花儿一样美丽。
收到喜讯的娘家人则是要准备一些鸡蛋、挂面、小米、点心等一些给产妇养身体的礼品。不仅如此,还要给新生儿准备一些穿的用的,比如小棉袄、虎头鞋、小被子、小枕头等等,甚至还要准备木制的童车。我记得我们家还有一辆来着,那质量真的没的说,纯手工打造,包括轮子都是纯手工一点点的磨出来的。
我还问我爸,这样算起来岂不是都是娘家人给准备的,不公平啊!爸爸说这在当年都是人情,都是互助性质的,你给闺女准备了,将来儿子娶了媳妇,媳妇娘家也得准备。
我很欠儿的问了一句:要是没闺女不就赚了?差点儿被爸爸一筷子把脑袋给敲破了,我也只能讪讪的住嘴,不敢再胡说。
见我知错爸爸继续讲了起来。其实这么做不光是人情往来,还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爱。闺女嫁到别人家,父母多付出点儿,闺女就少受些气。以前的时候生活条件太差,平日里没法子照顾闺女,趁着生孩子的机会,多补贴一下闺女,让闺女家的日子也好过点儿。
好吧,经过爸爸这么一解释,原本显得不合理的事情,顿时变得高大上起来。
爸爸还说,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,好多人已经不那么做了,有些人家甚至连报喜的步骤都省了,直接一个电话通知,方便是方便了,但总感觉人情也淡了。
说到这里,爸爸脸上有些落寞,仿佛是为了这些传统的丢失而感到不平。事实确实如此,现在好多人别说发自内心的关爱孩子了,甚至有些人把孩子当做商品,总想着卖出一个好的价钱,至于孩子过的好不好,根本就不在意。
我们村就有这么一家人,闺女长得漂亮,到年龄了父母就给找了个婆家,彩礼都收了。结果这边刚订完婚,父母竟然又给退了,原因就是有一家给的彩礼比先前那家多,你说你退了也就退了呗,关键是彩礼还不想退,后来闹的挺厉害,男方家认倒霉,彩礼只追回了一小部分。
按说这事儿就算是完结了,可是女孩父母能作妖,收完有钱那家的彩礼,就让闺女跟着人家住了,结果都有了孩子了,人家也不提结婚的事儿,最终还是散了。后来女孩子直到三十好几都没再找到婆家,名声已经传出去了,想再嫁有些困难了。
如果她的父母能像爸爸说的那样什么事儿都考虑到孩子,那也就不会这样,为了多收点彩礼,算是把孩子一辈子搭进去了。